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与《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两个行动计划”)。两个行动计划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标志着我国医药与医疗装备产业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医药和医疗装备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两个行动计划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加快突破原创药物研发、高端医疗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的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建设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平台,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与此同时,《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则将攻克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质子治疗系统等“卡脖子”技术作为重点方向,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国产医疗装备向中高端市场加速迈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我们要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机制,把优质资源集聚到关键环节上,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堵点。”两个行动计划均将“质量为先”作为基本原则,提出建立更为严谨、透明、可追溯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全面提升产品标准化、智能化与国际化水平。在药品领域,计划提出完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MAH),并推动国内药品审评审批标准向国际先进标准对接。在医疗装备领域,将建立产品设计—试制—临床—评价—注册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推动产品认证、注册审批、售后服务等环节标准统一化、智能化。
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加快构建适应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监管制度,提升监管专业能力和数字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两个行动计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产业推进思路,而是强调医药工业与医疗装备协同发展的系统性布局,推动构建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临床应用、数据治理的全链条生态体系。计划明确鼓励企业、高校、医院、科研机构联合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和临床转化平台;鼓励建立药械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发展AI辅助研发、远程诊疗等新模式,提升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专家指出:“药品与医疗装备之间存在天然协同效应。比如影像辅助诊断、术中导航系统与药物靶向治疗的结合,已成为精准医疗的重要趋势。政策的同步推进,有助于激发产业链条之间的乘数效应。”为保障两个行动计划落地,国家将配套推进政策环境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等多维度改革。在金融支持方面,计划提出鼓励地方设立医药和医疗装备产业专项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税收、土地、人才等政策也将向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倾斜。对通过国际认证的创新药品和高端设备,将进一步优化医保准入与采购机制。同时,政府将推动建立产业地图和大数据监测平台,强化对区域产业分布、企业创新能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动态跟踪与研判,形成更加精准、高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两个行动计划的出台,在业界引发热烈反响。多家药企、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纷纷表示,计划为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图,将有助于企业坚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负责人表示:“过去我们谈更多的是生存空间,现在谈的是竞争力。这两个计划不只是政策指导,更是改革与创新的动员令。”
“2023-2025年”是“十四五”时期承上启下的关键窗口期。通过实施两个行动计划,我国医药与医疗装备产业将逐步构建起以创新为引擎、以质量为基础、以协同为路径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更好服务国民健康,也将增强我国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与话语权。
这不仅是一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一次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追赶式发展”迈向“引领式创新”,中国医药健康产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效能的未来稳步前行。